今年農業部對硫丹、溴甲烷2種高毒農藥發布了公告,確定將于2019年全面禁用。同時,涕滅威、甲拌磷、水胺硫磷將于2018年退出;滅線磷、氧樂果、甲基異構柳磷、磷化鋁將力爭于2020年前退出;氯化苦、克百威和滅多威將力爭于2022年前退出。
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,高毒農藥在防治地下害蟲等方面的效果很好,目前現有的其他農藥還不能起到同樣效果。既要防控高毒農藥風險,又要選擇適用的農藥,這是一對矛盾。解決這一問題,一是要在現有農藥中篩選一批可替代高毒農藥的產品,二是鼓勵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低毒高效化學農藥研發。
在使用方面,農業部門對現有的高毒農藥實施定點經營,要求專柜銷售、實名購買、購銷臺賬、溯源管理,實現從生產、流通到使用的全程監管。同時,禁止通過互聯網經營銷售高毒農藥。
農業部已通過公告形式對39種高毒高風險農藥實施了禁用措施、退出了22種高毒農藥。對現在仍在使用的高毒農藥則嚴格實行限用措施,不得用于果菜茶生產。
據悉,高毒農藥的監管歷來是農藥管理的重點。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,我國已先后淘汰了六六六、滴滴涕、甲胺磷等33種劇毒高毒農藥,現在登記使用的劇毒高毒農藥(以原藥毒性分類)有22種。
有資料顯示,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萬至100萬噸。其中使用在農作物、果樹、花卉等方面的化學農藥約占95%以上。這其中,有多少是劇毒高毒的?沒有辦法統計。再者,農藥的使用,更高可怕的是沒有“規矩”,很隨便很混亂。噴農藥的目的很多,有的是為了滅蟲,有的是為了增長增大,有的是為了賣相好等等,不一而足。有些農戶在瓜果蔬菜成熟上市前三四天還在噴灑農藥,殊不知,這樣的瓜果蔬菜雖然不能直接嗅到農藥味,但農藥的殘留已經嚴重超標,必然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。
而近年來我國部分地方不斷出現農產品農藥殘留事件,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,暴露出農藥生產、經營和使用環節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。其中,農藥使用不規范,特別是高毒農藥使用超劑量、超范圍,違規使用禁限用高毒農藥現象時有發生,對農產品安全和農藥市場構成隱患。